当前位置: 歌谱简谱网 > 三字歌谱 > 门楼调

门楼调

艺术家/歌手/词曲: 二后生  门楼调又名讨吃调最初,张二牛、李山川用两块石片打击成音节作为伴奏工具。后来,他们又尝试着用木板、牛肩甲骨敲打出音节伴奏。再到后来,才发展成竹板儿。竹板大的叫莲花落,主要有两个竹板系在一起组成。小的叫五穗子,由五个小竹片串在一起组成。讨吃调东至下花园,西至河套,北至二连,南至晋中,在北方农村牧区具有广泛而深厚的土壤,为基层群众喜闻乐见。作为门楼调伴奏的莲花落、五穗子,物美价廉,打起来节奏明快,即使在空旷的野外,声音也十分响亮。讨吃调之所以改名门楼调,其意有三。一是旧时乞讨人地位低下,不允许走进深宅大院,只能在门楼处演唱,故起名为门楼调。二是本身是独立的曲调,归不到其它调子中。三是讨吃调其名不雅,故取雅名为门楼调。门楼调来源于社会最低层,无论演唱者还是受众,都以基层为主体,是反映最基层群众感情和诉求的民间文艺。虽然,这种曲调一般被“高层白领”所不屑,但她在基层却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在当下,门楼调著名传承人光是商都县的“小燕子民间艺术团”就有二后生、小燕子、六兰兰等二十多位。据商都县委宣传部负责人介绍,类似的民间艺术团在商都就有二十多个。可见,商都县是真真的门楼调之乡。 “小燕子民间艺术团”有成员二十多位,他们自编自创自演,每年演出都在三百场以上,成了北方文艺战线上的又一支轻骑兵。当然,这支轻骑兵能有今天,除了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政策好,“二为”方针落实好外,还与一名有远见卓识的门楼调爱好者、个体户老板孟凤玲女士的慷慨资助分不开。据说,这位孟女士在光大、弘扬门楼调中,做了不少有益的事情。 随着“以人民为中心”方略的实施,这种大众化、乡土化、通俗化的曲调必将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必将成为讴歌新时代,反映人民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载体 点击:

门楼调(三字歌谱)1

(nanbill)

其他相关

返回歌谱简谱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