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歌谱简谱网 > 中国民族音乐 > 弦动月悬

弦动月悬


  • 出版时间: 2008-9-1
  • 字  数: 320000
  • 版  次: 1
  • 页  数: 334
  • 印刷时间: 2008/09/01
  • 开  本: 16开
  • 印  次: 1
  • 纸  张: 胶版纸
  • I S B N : 9787503935541
  • 包  装: 平装

    市场价:40.00元 优惠价:28.90
    点击:

    简介
    编钟音列并非一个单一的音高排列问题,而是涉及取音、正侧鼓音位设置及其功能、调制、偏离等一系列问题的综合体。其中,音高的数理规律取决于为编钟取音的弦准,而乐音的实践规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古人对钟腔正、侧鼓部的认识与运用。
      西周甬钟正鼓音列表现出3种形态,它们的音高关系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音越低,相邻两钟正鼓音间的音程越小;音越高,相邻两钟正鼓音间的音程越大,呈现出一种底小上大的趋势。这是一种与现代意义上的自然谐音列的音程特点相反的等差数列形态。既然各组甬钟的音高和音程特点取决于弦长的等差数列,各组甬钟音列中底部音程的差异,表明3种底部音程的存在是与3种等差数列相对应的,即在不同的等份前提下产生了不同的音程系列。其中,弦长六等分制产生的是“小三度”的底部音程,弦长五等分制产生的是“大三度”的底部音程,弦长四等分制产生的是“纯四度”的底部音程,3种等分节点导致了3种四声音列的产生,根据节点获取的难度不同,产生6、7或8件组的甬钟音列,但8件是西周甬钟的极限。分析结果表明,这种数理关系能追溯到晚商的编铙,将编铙的正鼓音列与西周中期以来按弦上等分制取音法获得的各组编钟前3件的正鼓音列相对照可发现,“羽—宫—角”结构正好符合一弦六等分制取音的结果,“宫—角—羽”结构正好是按一弦五等分制取音的结果,而“角一羽—宫”则正好是一弦四等分制取音的结果。

    目录
    内容提要(附英文)
    绪言 编钟音列研究综述
    一、编钟音列研究的历时性描述
    二、既往成果及其研究方法
    三、 既往成果的价值及整体研究的意义
    第一章 西周编钟音列分析
    第一节 甬钟音列的探索期与周人的数理意识
    一、成编甬钟音列的音高与音程关系
    二、底部音程的分歧与等分框架内的不同等份前提
    第二节 甬钟音列的定型期及其设置规范
    一、弦长六等分制取音法的确定
    二、晋侯稣编钟音列的释读
    三、调音在钟与取音在弦
    第三节 早期编铸的音乐性能与音列设置的象征性
    一、眉县杨家村编铸测音数据的三问题
    二、形制限制与音列设置
    第二章 西周甬钟的数理渊源
    第一节 四声定式及其渊源
    一、四声定式
    二、晚商编铙测音资料的整理
    三、晚商编铙的音列分析及推测
    四、三套编铙的特性及产生原因
    五、南方制式与商铙数理的二重性
    第二节 早期的感性选择对数理提炼的意义
    一、早期的乐音选择与多声形态
    二、早期多声与钟铙四声的差异及原因
    三、四声八律
    第三章 钮钟的出现与正鼓音列的转制
    第一节 春秋早期正鼓音列的两种形态
    一、西周晚期甬钟音列设置规律在春秋早期的延续
    二、正鼓音列设置的转制
    三、一弦、五弦与五声
    第二节 春秋中期正鼓音列设置的五声定式
    一、正鼓音列设置的五声定式
    二、郑国10件组编钟正鼓音列特点
    第四章 定式的突破与音列的接合
    第一节 定式的突破
    一、五声设置的延续
    二、正鼓音列对变声的安排
    第二节 与钮钟、甬钟相接合的编镩音列形态
    一、4件与、10件的接合
    二、8件与9件的接合
    第三节 正鼓音列的律制倾向、取音轨迹与音系特点
    一、正鼓音列的律制倾向
    二、正鼓音列的取音轨迹
    三、正鼓音列的音系特点
    第五章 侧鼓音及相关问题
    第一节 侧鼓音的设置与五弦取音
    一、侧鼓音位设置的多样与统一
    二、五弦取音
    第二节 数理的传承与发展
    一、正、侧鼓音的音系特点
    二、音阶的完善与旋宫的发展
    第三节 关于音高偏离的分析
    一、理论音高与音高偏离
    二、音高偏离的分析
    结论 从编钟音列现象看钟弦关系实质
    一、四声音列与一弦等份节点
    二、正鼓五声与五弦等份节点
    三、正鼓变声与音列接合
    四、侧鼓音位的有序设置与旋宫转调的逐步实现
    附录一 中国存见乐钟一览表
    附录二 古琴正调五弦各微分弦长比例及音分数
    附录三 论文图表索引
    附录四 论文图片索引
    参考文献
    后记

    推荐
    钟与弦自始就密不可分,钟以弦上节点为数理依据,弦以钟为逻辑载体;弦因其质料的易腐性早已离钟而去,却能从钟的音列中找回它曾起着统帅作用的证据。
      论文对我国周代编钟的音列进行了归类梳理,发现了音程系列所体现的弦长等差关系,进而观察到,不同的编钟系列的底部音程有不同的样式。从底部音程的分类着手,作者探寻到对弦长作6、5 4等分这样三种不同的等分制,在对这三种等分制的取音方式予以综合的基础上作者揭示了散声上方大二度有小全音与大全音的分歧,在阶名关系上呈现为“徵—羽”大二度有小全音与大全音的分歧,这也体现了“三分损益法”与三度生律法(与弦长6、5等分制相关)两者造成的分歧。
      ——赵宋光
      文中提出的编钟以一弦弦长的六分、五分、四分取音的规律,以及这一时期编钟出现的“羽宫角”音列背后的乐律学规律,由此推及文献中“钟尚羽”的提法,都是解释古代文物和文献的新视角。这些新颖的学术见解,都对以往的传统看法具有矫正意义。这些是该文最闪光的部分。作者以乐律学规律作为贯穿全文的基本原则对两周编钟音列诸一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充分阐述并揭示了现象背后隐含的深远乐律学背景。能够指出这一系列现象背后的乐律学史的发展原因,实属可贵。
      ——张振涛
      论文以弦立论,将前此战国初期曾候乙编钟的研究中“钟律就是琴律”的论点引向了更早编钟音列的分析,一是对弦律在古代音乐实践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新的角度,将弦律的实践推向了更早的年代;二是在两周编钟的相同论域与相关论题中,论文从材料出发,通过材料表面的分析与归纳了以发现音列发展的基本规律为目的。因此,该文提出的以弦的等分节点解释音列发展的论点,不仅是对两周编钟音列的认识有突破意义,而且对两周以至先秦的音乐实践与音乐理论的认识,也揭示了新的视角,从而对更深入地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起点。
    ——崔宪
      本文对两周编钟音列作了系统的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其可闻不可见的内容,即编钟自身的音乐性能进行探讨显然是有学术意义的。其选题把握了学术动向,顺应了学术发展。论文的分析正确、可靠,合理,基础扎实。搜集资料全面,写作规范,层次清楚,逻辑性强,行文流畅。
    ——刘绪
     作者基于对目前所能涉及的绝大部分两周编钟测音数据的分析,结合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对两周编钟音列特点提出了一些有深度的看法。论据充分,论点合理,逻辑清晰。
    ——韩宝强

    其他相关

  • 返回歌谱简谱网首页
    音乐图书